(1)漏气
吸气后,控制呼吸的能力较差,往往在发出声音之前空气就已漏出,或者同时呼气,造成“沙味”或呼吸不足。纠正方法:加强呼吸控制,加强发音,避免漏气。
(2) 用正常说话呼吸唱歌
这就是“白声”、“喊叫”、“抑唱”的根源。在这种唱法中,遇到困难的乐句或高音区域时,喉咙、咽部和颈部肌肉会发力帮忙,导致颈部增粗、脸红的紧张状态。
纠正方法:加强锻炼和控制呼吸的能力,将力量下移到肋骨和腹部肌肉,不要追求音量,可以闭着嘴低声哼,寻找混合共鸣,避免紧张。
(3)呼吸量小、不活跃
症状有无力、飘浮、过细、单薄、无共鸣等,发力喉咙时会出现“咩咩”的声音。
纠正方法:加强“吸气”的深度,控制“呼气”(即加强收腹提气的力量与吸气控制的力量的对抗),体验呼吸与声音的结合,扎实声音的变化,了解呼吸的作用,必要时专门练习大声音量的方法,锻炼“呼气”的力量。
(4)呼吸“僵硬”
原因是控制呼吸和动作的力量是僵化的。比如,如果控制呼吸的力量过强,肌肉就会失去弹性,无法灵活适应歌曲旋律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只能拉长连贯曲调的音程,跳跃很少,不能有节奏地歌唱。旋律强健、轻快、音程大,或者虽能唱,但不能突出。它常常使一首充满活力的歌曲听起来毫无生气、无精打采。
纠正方法:加强跳绳、练习华彩乐句和快速、有节奏的歌曲来解决问题。
总之,呼吸不正确的原因往往是呼吸器官不主动工作,导致其他器官用力帮忙,使下颌僵硬,颈部紧张,或者控制不当,导致呼吸失去灵活性和弹性,这不利于唱歌。所以,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是一首歌,就不能随便唱。即使发出简单的声音,也要充满情感,有目的地理解歌曲与呼吸的关系,以及气息的运用。流畅、自由、流畅、优美的歌声来自于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呼吸的控制。正确的呼吸是自然、舒适、均匀、不紧张、不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