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的演唱讲究的是个性。歌手的声音千差万别,演唱风格也千差万别,我们不能像“美声唱法”一样将他们分成几种声部(男高音、女中音等),甚至用“声线”这种很流行但又不那么流行的方式来形容。莫名其妙的通用术语,还是很难一一描述。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根据其起源、声乐特点、演唱风格总结出几种典型的“唱法”。
“Crooning”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许多酒吧、歌舞厅、夜总会都增加了电子扩音设备,歌手开始对着“麦克风”(麦克风)唱歌。 《低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由于麦克风的放大作用,演唱者不必像戏曲歌手那样竖着喊,也不必像一些民族歌手那样横着喊。他们只需要轻声哼唱,说话的音量就可以让很多观众听到。真的。一些非常细腻的艺术处理方式,比如轻微的叹息或者小停顿,都可以细节的表现出来。
早期的“低吟”歌手都是有一定美声基础的男中音或男低音。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平克罗斯比(Bing Crosby)是第一代歌手。 1930年代和1940年代“低吟”歌手演唱的抒情歌曲和爵士风格歌曲是当时Chedi歌曲的主流。 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摇滚乐”的兴起和民歌的复兴,流行音乐界不再由“歌手”主导。但“低吟法”并没有消失。 “低吟”作为一种演唱方式,对后来所有流行歌手的演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麦克风的运用、声音的控制、旋律线的流畅、歌词语气的表达、微颤音和呼吸的运用等流行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在《低吟》中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民谣在世界各地的流行歌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间歌手用“乡音”演唱。与“耳语”相比,这种唱法一般不刻意追求声音的圆润和共鸣。音色平缓自然,强调吐字清晰、口语化。鼻音在“美声”和“低吟”演唱风格中都是一个禁忌问题。然而,许多民谣歌手(如约翰丹佛和鲍勃迪伦)喜欢使用鼻音较强的演唱方法。这种鼻音具有独特的抒情色彩,尤其是在唱温柔的叙事歌曲时,会产生一种自然而磁性的魅力。民歌多采用对唱的形式。主旋律常放在中低音部分,而高音部分的伴奏则多用柔和通透的假声来演唱。因此,假声也是民歌的一个重要特征。
民谣演唱不仅限于民谣歌手,还包括一些摇滚歌手。例如,著名的“披头士乐队”的歌曲大部分都是用民谣风格演唱的。
民谣演唱代表了流行歌曲演唱朴实自然的一面,而非洲裔歌手则为流行歌曲的演唱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非裔美国人歌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奴隶制时期的田野口号。此后,灵歌、福音、布鲁斯、灵魂等声乐流派相继出现。黑人歌曲多采取带领群众演唱的形式。领唱采用喊叫、尖叫、抽泣、呜咽、滑音、颤音、假声等装饰性演唱技巧,并常能即兴创作和发展一些简单的旋律片段。成为极具感染力的笔彩乐句,产生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
热情而即兴的装饰是非裔歌手歌唱艺术的灵魂。很多摇滚歌手(尤其是硬摇滚和重金属摇滚歌手)的演唱风格也是源于这种唱法。只是大多数摇滚歌手强调喊声中爆发力的一面,缺乏细腻的装饰技巧。
爵士乐出现后,非裔美国歌手创造了一种技术性很强的演唱方法。在与乐队的即兴交流中,他们用一些没有特定意义的衬垫音符来演唱各种复杂多变的节奏模式(称为Scatting)或用人声模仿爵士乐队中各种乐器的声音(称为Vocalese)。
20世纪80年代说唱音乐(Rap,快速说出歌词)的兴起,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些高难度发声表达方式的延续。以上介绍了流行歌曲的几种典型演唱风格。在日新月异的流行音乐世界中,大多数歌手并不拘泥于某种“唱法”,而是常常根据自己的发声条件和特点,结合歌曲表演的需要来使用这些基本的演唱风格。变化、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和艺术风格。
音区和音色
音域的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颜色:高音明亮,中音柔和,低音深沉。流行歌曲的演唱通常遵循各个音域的自然属性,发挥各自的表现作用。但有时每个音域的自然色彩会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而改变。例如《无事》的旋律常常徘徊在高音域,但演唱时应将音色调得较暗。如果一味地强调高音区的高音和明亮,就很难表达歌曲中蕴含的坚持和奋斗。
流行歌曲的演唱追求自然,但很多初学者歌手一开始就找不到自己的“本质”,常常模仿磁带上自己喜欢的歌手的声音特点和发声方法。
流行乐坛有很多声音嘶哑吵闹的歌手,导致人们误以为只有声音嘶哑的人才能成为歌手。事实上,流行乐坛里甜美醇厚的歌手并不比沙声歌手差。只是沙声歌手因其独特的音色而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对沙哑嗓音的推崇并不是流行歌曲演唱中特有的审美取向。在各国民间音乐尤其是中国戏曲中,嘶哑音色早已成为一种常见的表现方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音色的嘶哑,而在于音色所能表达的情感的强度和深度。当人的情绪达到极端状态时,往往会伴随着声音嘶哑。这种音色有时会与特定的审美形象联系在一起:粗犷有力的阳刚之美、历经沧桑的成熟之美,这些都颇具标志性。此外,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叛逆、斗争、嘲讽、嘲讽等内容也适合用嘶哑的音色来表达。
声音嘶哑的歌手在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时,会稍微调整自己的音色,以适应歌曲的演奏需要。比如,罗大佑唱《超级公民》时,声音“破”、“炸”,唱《疯狂等待》时,声音“沉闷”、“压抑”,而《沉默的沉默》则多更干净、更柔软。
每个人的声音都有特定的音色。这种音色虽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但声音的调整和变化是有限的。如果超过限度,就会引起发声器官的疲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导致疾病。有很多声音甜美的歌手,因为盲目模仿沙声而损伤了声带。毁了他的艺术前途。
假声和呼吸声
所谓“假声”,是指唱歌时有意识地控制部分声带振动而产生的声音。这种声音比整个声带振动的“真实声音”更高、更弱,音色具有水晶般的品质。明亮透明的感觉。
大多数流行歌手(无论男女)都用真声演唱,以达到自然、平易近人、口语化的风格。一些女歌手(如齐豫、黄莺莺)在演唱音域更广、艺术性更强的歌曲时主要使用假声。男歌手在演唱伴奏部分时经常使用假声,如美国《西蒙与加芬克尔》二重唱中的加芬克尔,台湾《又客李林》二重唱中的林志轩。这也是乡村音乐风格二重唱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像《摩登说》主唱那样纯粹用轻柔假声演唱的男歌手并不多。
发出优美假声的关键是要有较高的声位。使用假声时要注意真假音之间的平滑过渡,不得有任何间断。一般来说,假声威力较小,但必要时,假声可以转化为半真半假、半声嘶哑的哭声。许多重金属摇滚歌手喜欢用沙哑的假声唱歌。
假声也可以用作修改声音的一种方式。真声与假声相结合的“混声”,可以产生柔和、细腻、略带空灵的艺术效果。对比一下童安格和屠洪刚演唱的《生命的过客》。前者用纯真声演唱,后者则用介于真声和假声之间的音色。刘欢和齐秦演唱的《大约在冬天》也存在这样的差异。
童安格的《难忘》、吴斯凯的《特别的爱特别的你》中真假声的突然转换,以及朱哲琴《一个真实的故事》结尾时用假声演唱的华彩乐段都是这样的例子。流行歌曲中假声运用的常见方法。在惠特尼休斯顿的《All My Love Is Left to You》中,她首先以温暖的混声轻柔地唱出中低音域,然后用平直高亢的真实声音将歌曲逐渐推向高潮,达到歌曲的最高点,突然切换到非常柔和的假声。这是在歌唱中利用真假声的变换来表达情绪起伏的绝佳例子。
中国常有所谓的“呼吸唱法”。其实,“呼吸”并不是一种“唱法”,而是一种声音的应用技巧。气声的好坏和说话的风格是没有区别的。关键是不要滥用它。如果能抓住合适的机会,运用得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美国歌手莱昂内尔里奇演唱的《你好》副歌部分,他先用充满激情的声音重复副歌部分,最后呼出一声轻柔的“我爱你”,极具表现力。台湾的邓丽君也是一位非常善于运用呼吸音的歌手。与呼吸音类似的还有“哭声”和“破音”。使用它也必须非常小心。
“哭”就是在歌声中加入一些抽泣、哽咽的成分。包娜娜在《掌声响起来》中“忍不住流泪”的“落”字上适当地加上了一点“哭”。麦当娜曾经唱过一首歌曲,名叫《爱情不再在这里》。她从头到尾一直在哭,但在具体处理上很有层次。他先是小声抽泣,然后从抽泣到放声大哭,直至泪流满面。流行乐坛还有一些被称为“催泪人”的歌手,比如美国的埃迪费舍尔和汤姆琼斯。他们的声音总是带着一些“催人泪下”的味道。张学友和潘越云在唱歌时也善于运用“哭声”,强烈气流冲击声带而产生的“破音”也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声音装饰手法。“我”字刘欢演唱的《我心中的太阳》最后一句中使用了一点点。